藏族小伙仁青德哲的藏香情缘

德哲说,这些藏香,每一份都是圣洁的。

屏气静心,细细磨药。

初识来自四川阿坝州阿坝县的藏族小伙仁青德哲,是在2009年仲夏的拉萨,他裹着头巾,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磨着藏香原料。那时,他就说,想建一个自己的藏香厂。没想到时隔一年,他真的将厂子开起来了,厂房里既没有机械,也没有其他工人,只有他自己。他甚至都不打广告,并坚信藏香本身才是最大的广告招牌。现在,香港、内地慕名来买藏香的人不少,他对藏香纯手工制作和传统工艺的严谨态度深得顾客的肯定。一位顾客在博客里写道:“他的坚守,在机械化如此发达的今天,显得弥足珍贵。”

 “我知道,在讲究经济效益的今天,很多藏香厂都用机器制作藏香,但师父说,有些藏药一接触金属,药效就会打折,所以,一定要坚持手工制作。师父对我约法三章:一是藏香原料不能掺假,二是要手工制作,三是不能打着他的旗号赚钱。”

德哲口中的师父,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潜心研究藏香数十年。德哲坚信是缘分让他遇上这位藏香师。

 “我父亲曾经是阿坝县最富有的商人之一,曾是拉萨一家牛奶公司最大的股东,后来遭遇了纠纷,家里负债累累。父亲去了青海,企图东山再起。却怎料境况每况愈下,几年后,父亲士气大落,穷困潦倒,重病缠身。那年,当家人接到消息时,父亲已经病入膏肓,奄奄一息。我和家人连夜赶路,却依然没能见他最后一面。” 

父亲的离去,让德哲学藏香的愿望暂时被埋藏起来。德哲和哥哥从阿坝来到父亲创业的拉萨,拉蜂窝煤赚钱还债。“不记得我们卖出了多少块煤,只知道拉萨每一个巷子,我们都了如指掌。”拉了三年煤,并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后,终于将债还清。德哲的哥哥选择回到家乡,而他说,我要留在西藏。

一边卖煤,德哲一边四处打听,哪里有最好的藏香师。2002年,在日喀则地区,路人被德哲的执着感动,便告诉他,附近有个70多岁的藏香大师,研究了一辈子的藏香。“我兴奋极了,日落后上山找到了他。”

藏香师婉拒了德哲的要求。德哲没有立即离开,而是讲起了自己的故事,并说:“我想学做真正的藏香,而不是用粉碎后的纸箱、牛反刍过的杂物做成劣质香。既为供奉上师三宝天神,也为预防疾病、安神、保健。”这样,德哲洗干净沾着煤灰的双手,成了藏香师的关门弟子。

藏香师手把手地传授藏香制作工艺,从如何配药,如何磨制藏药,如何选择上好的药材,各种药材之间如何搭配……算是将毕生的心血和心得和盘托出。“印象最深的是,师父让我拿起一个小秤盘,命令我把秤砣放在1两处,他随手抓了一种藏药丢到秤盘内,秤盘是平的,居然一丝不差!”

一年后,藏香师告诉德哲,“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领,可以下山了。记住一定要坚持手工制作藏香,不要投机取巧,要严格按照配方去做。”

带着师父的叮咛,德哲回到了有着经商传统的家乡,想寻找合伙人投资筹办藏香厂,但没人肯相信他这个毛头小子。四处碰壁后,德哲返回拉萨,专门到藏香厂来打工,因为干得好,有的藏香厂老板给他涨过工资。他也碰到过有的企业往藏香里加香精,对原料偷工减料,德哲劝说无效后,只好辞职。 

辞职后,德哲将技术教给了自己的哥哥,筹到资金后,他们在阿坝自治州的藏香厂开业了。而德哲,则在拉萨开了自己的手工作坊。他对藏香所需的檀香、三采虹、藏红花、丁香、砂仁等三十八种天然药草的要求几近苛刻,2010年的整个秋天,他都在西藏、云南、甘肃、四川等地奔波忙着收购藏药材,每一样药材都要亲自挑选。成本之高,可想而知。

而对藏香制作的虔诚,也让他成为了很多顾客镜头中拍摄的对象。在搓揉藏药之前,德哲事先要洗手和清洗器具,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藏香的质量,更重要的是,要洗去内心的杂念,一尘不染,心如明镜。

德哲的藏香现在主供布达拉宫和大昭寺,他为自己的藏香厂取名叫做“仁青藏香厂”,托朋友设计了包装盒,夏季忙时会请两个帮工,他打算明年去工商注册。“现在不敢接大单,因为必须保证质量,所以产量就有限。”这也是他的藏香厂将来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。

德哲以公元十五世纪的藏医药大师第悉桑杰嘉措所着藏医名着《善言立法之匙》中的藏香配置技巧理论为依据,利用十七世纪拉萨研制的藏香“金聚圣香”的配方精华技巧制作而成的藏香,用了30多种藏药材,一小捆卖30元的藏香,刨去成本,只赚4元。

德哲对藏香工艺的梦想一直没停止。尽管他曾当过模特,也曾像所有年轻人一样,喜欢追影视明星。“我会三种藏香配方,最难的那种还没制作出来,因为工期长,过程非常的复杂,稍有差错,就要作废重头开始。”不过,德哲已经决定要挑战了,虽然,他的藏香,在外人看来,工艺已经足够的好了。

在德哲的新浪博客里,他在《我的藏香情缘》中说:“我,这辈子,就注定与藏香相依相偎,情缘不断。”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