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艺师竞技:一项比赛激活一门职业

在轻柔舒缓的古乐中,身着传统服装的香艺师们,将研磨好的香粉以“君臣佐辅”的比例调匀,制作成硬币大小的沉香片再点燃,伴随着缕缕青烟,清幽香气四散开来,沁人心脾。
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,比赛选手们还要凭视觉和嗅觉,在30秒内分辨出香材的产地。在上个月落幕的2014中国(东莞.第五届)国际沉香文化艺术博览会上,主题活动之一的第三届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中,不少“香迷”感叹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给人以“视觉冲击”:“原来沉香不仅能在嗅觉上给人以香的享受,沉香艺术还能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。”

事实上,从制香到品香,看似简单的步骤,实则暗含诸多学问。只有懂得如何凭借灰、炭、火的控制,使香品发出美好的味道,表述出完整香韵的人,才有资格担任香艺师(炉主)。

从2013年12月启动首届比赛起,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已进行到第三届,这项由广东省沉香协会主办的创新性赛事,填补了中国内地香艺业赛事的空白,每次开赛都得到上百名参赛者的积极响应,经过笔试和现场决赛等环节后,得分最高的前10名将被授予当届“全国十大香艺师”称号。广东省沉香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希望通过这些赛事,推动中国统一标准的香艺制度及行业规范,传承中国香道文化。

正因为有这个全国性竞技大平台,香艺师这个原本非常小众的职业,其价值得以被重新发现;由广东省沉香协会主办的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被业内誉为“一项比赛激活了一门职业”。

高级香艺师看沉香能辨产地

品香、斗茶、插花、挂画,并称我国古代的“四大雅事”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由于历史变迁,茶道与花道依然得以承传,而香道却被冷落了,甚至一度在中国濒临失传,出现了文化断层。以至于当代不少年轻人都将其看成了“外来”文化,以中国台湾甚至日本为正宗,却不知其故乡就在中国大陆。

庆幸的是,近年来,随着中国香文化的复兴,香道也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,而原本“冷门”的香艺师也开始逐渐受到推崇。

香艺师,是传播和推广中国香文化的使者,承担着制作香品、鉴赏香料、示范香仪、表演香艺、交流香文化的重要职责。

为挖掘更多有精湛技艺的香艺师,弘扬传统沉香文化,广东省沉香协会特意将“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”作为一个重点品牌持续打造,该比赛已进行到第三届。

整个大赛主要分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,在初赛时间,评委就遴选进初赛的35位参赛选手的文化知识(笔试)和香篆进行打分,分数前20名的优秀选手进入决赛环节。决赛又分为辨别香材、创意香艺两个环节,其中,创意香艺分为仪容仪表、香席布置、操作、创意、时间和香气6部分。

其中最考验参赛选手的,是仅凭视觉和嗅觉,要在30秒内分辨出香材的产地。据主办方介绍,尽管沉香“貌不惊人”,但气味却大不同,也能闻出酸甜苦辣。

依据识别产地的“能耐”,能够将香艺师划分成“三六九”等。初级香艺师需掌握“识香”——认识香品的名称、产地、味道;“辨香”——分辨香品的真伪等。中级则需掌握“用香”,包括用香的时间、姿势、步伐、香炉和香品放置、礼仪等;“合香”,将相得益彰的不同香品组合,产生更美的香味等。高级则要求香艺师看到一块沉香,就能说出这块沉香的产地、知道它是生长在山上还是山下,沉香树伏倒后,是埋在了土里还是浸泡在水中,它的香味如何,适合什么样的人使用等。

这样的解说,惊呆了场下的“香迷”。比赛刚一开始,期待已久的“香迷”们无不竖起脖子,仔细静候台上选手们的一举一动,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环节。

保持平和冷静心态制香很重要

第一个回合,就让不少参赛选手们“抓耳挠腮”。据悉,笔试环节主要考查了参赛选手们的文化功底,既涉及沉香历史发展、种类、产地等,还从古代诗词作家创作的大量沉香作品中抽取几篇经典填空,如包括苏轼(《和拟古九首》之一)的“沉香作庭燎,甲煎纷相和”。

出乎选手意料的是,笔试题目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贴近,还考查了沉香的药用等产业开发知识,部分参赛者首次碰到此类题目,直到30分钟的考试时间已过,才匆匆交卷。

在篆香比赛环节中,选手们从各自的竹制花篮或木质小提箱中,一一取出香筷、香压、香勺、香拂、香夹。选手们首先是调香,将研磨好的香粉以“君臣佐辅”的比例调匀备用,再用香筷打散、打匀,并用香压轻轻地压平,再将香拓搁到平整的香灰上,取刚调好的香粉到香拓上,再拿香拂轻扫,用香粉填满香拓上的纹饰。最后,用香夹将香拓夹起,用打火机轻轻一点,香就点着了,袅袅青烟盘旋而上,整个现场顿时香飘四溢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